

王曙。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郭薇灿 实习生 谢菲儿 长沙报道刚过去的中秋节,湖北红安的明军和一家终于团圆。弟弟紧紧握着兄长的手,声音哽咽——这一握,他等了整整十八年。促成这场重逢的人,是湖南长沙县公安局的一名民警——王曙。七年来,他义务帮人寻亲,为三万多人找回家人。节日于他,从来不是休息日。一场“试一试”的努力,成了七年的执念2018年,长沙县救助站送来一位滞留三年的患病妇女。她没有身份证,没有住址,也没法开口叫出一个名字。那年,王曙刚学习人脸识别,抱着“试一试”的心思,将照片录入公安系统。几分钟后,系统跳出了匹配结果。当老人的儿女赶来在线配资查询,抱着母亲失声痛哭时在线配资查询,王曙的心被某种力量击中。“那一刻我发现,公安的技术不只是破案,也能让人回家。”从那天起,他走上了一条“多管闲事”的路。白天,他是派出所民警;下班后,他是救助站口中的“王师傅”。早上六点半上班,白天巡检、处理日常警务,晚上对着电脑比对照片到深夜。出差带电脑,休假不休息。“去年365天全勤,前年动手术才歇两天。”说这话时,他语气平淡,就像在报日常。他的桌上,堆着厚厚一叠笔记本,写满寻亲记录。照片上是不同的脸,有的被风吹皱了岁月,有的被流浪磨去了神情。王曙常说:“这些人,其实都在等一声‘你回来了’。”他看照片的习惯很特别:从眉骨看轮廓,从嘴角判断气质,再看眼神是否相似。一张照片,他能盯上十几分钟。“有时候只是直觉,但直觉往往最准。”他笑着说,“我靠的是一双眼睛,也靠那点不肯放弃的劲。”用耐心,拼出一条回家的路2020年,常德市救助站送来一位老人,只能说出“戚品善,宿迁,蔡庄”七个字。这七个字成了他“拼图”的起点。他先锁定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埠子镇大西村蔡庄组,再以罕见的“戚”姓为线索,层层筛查。最终,老人的兄弟被找到。“再碎的线索,只要拼得够认真,就能拼出一条回家的路。”这话他说得平静,却藏着他七年的耐心。寻亲工作从来没有捷径。有时候是比对失败上百次的沮丧;有时候是家属等待多年的焦灼。王曙懂那种等待的滋味。“有些家庭真的在等我一个结果,他们每天发消息,问一句‘有线索吗’。我能拖吗?”他常在凌晨收到感谢短信。有母亲写道:“王警官,谢谢你,让我儿子回来了。”也有家属只是发来一张合影,不多说。他把这些照片单独建了个文件夹,取名叫“团圆”。七年来,他帮33537人找到家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还协助公安机关抓获了二十多名逃犯。“本职是护民,寻亲也是护民。”他的话不多,但每个字都落得很实。中秋的月亮圆了,他的灯还亮着中秋刚过,他的电脑屏幕仍在闪烁。六七个救助群里,不断跳出新的寻亲信息。他一一标注特征、对比人脸。微信私信里,是家属的留言——“王警官,有消息了吗?”“还没有,别急,我在查。”每一次团圆,都有无数人的参与:有家属跑遍半个中国的脚步,有救助站工作人员昼夜照料的坚守,还有他反复核实、奔波协调的身影。有时他也累,眼睛干涩,手指麻木。但只要电脑上跳出一条“家人已找到”,他就觉得,一天的疲惫都值。“寻亲这件事,没法衡量。能团圆一个,是一个。”他说这话时,语气轻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。夜深了,办公室的灯还亮着。桌上摊着厚厚的寻亲记录本,一页页写着陌生的名字。有的名字后面,标着“已找到”;有的,还空着。“空白的那一栏,是希望。”他说。月亮圆了又缺,缺了又圆。而王曙,仍守在那台电脑前。他为别人照亮的,不止是回家的路,也是一种信念——总有人在等,总有人去找。举报/反馈
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